在21世纪住宿业高峰论坛的现场探讨中,我们注意到,尽管当前酒旅业已进入复苏阶段,但是其发展的背景与2020年初已有所不同。11月初,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式,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伴随着小范围的疫情反复,我们已经进入疫情常态化时期。
在这样双重背景下,酒旅业或将迎来新的变化。
后疫情时代的差异性恢复
尽管经过努力自救,酒旅业已经进入快速复苏的阶段,但是不同区域市场、不同业态、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的复苏状况也并不相同。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举例称,旅游热门城市以及带有休闲度假性质的酒店生意比商务型、会展型酒店生意更好;三亚、成渝等地比京沪等地酒店业季更为突出;而在大量单体酒店、民宿倒闭的同时,不少连锁品牌今年却在不断投入运营。
不同的复苏状况和后疫情时代形成的酒旅业发展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无论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还是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在影响着酒店业的发展之路。
后疫情时代之“变”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公开分享的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入境游客从以前的10%以上到今年的1%左右,国内游客占据了酒旅业消费的主体。在国外疫情依然严重的当下,这种状况或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相对应的,酒旅业的消费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1. 消费需求骤变
事实上,伴随着新型消费群体的诞生,Z时代人群和银发一族的兴起,酒旅业的主体消费者早已悄然改变。而疫情的发生更是加速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度转变。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汤澜分析称,在消费者预定行为方面,当天或者提前一天预定酒店的比例达到77%,超过往年平均比重,这也意味着对于消费者来说,“说走就走,想住就住”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电竞酒店和特色民宿等个性化酒店也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重点。
另外,由于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于卫生安全的重视空前高涨,健康住店,安全旅游也已成为消费者关心的绝对重心。
2. 需求导致供给改革
需求等变化导致住宿业的供给发生变化,原来以商务、会议、住宿为基本属性的酒店类型在疫情的推动下渐渐向度假型转变,而城市周边游的兴起也使得周边酒店类型增加。开元森泊旅游投资公司总经理叶建平分析称,疫情带来的短期度假兴起,如果周边的产品只提供住宿是赚不到钱,只有为住宿提供更多的附带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疫情导致了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酒店的住宿功能不断弱化,而很多传统的商务酒店变成了休闲、高端、小而美的酒店,并且和更多的景区住宿相结合。我们注意到,个性休闲化酒店的兴起,无论是小而美还是大而全的酒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审美、社交、体验等多种需求。
3. 产业格局重塑
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的力量正在发生转移。融创集团副总裁、酒店负责人张烨举例称,国际品牌在疫情影响下被迫上了美团、大众点评,或者被迫做了很多直播,这在之前他们是没有准备的。而本土酒店品牌早已关注到了这一波营销手段上的变化,并且尝试为布局做前期的准备,而疫情只是加快了其发展速度。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杨宏浩对此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本土酒店品牌会崛起,而国际品牌会加速本土化,因为国内的消费客群已经发生变化,酒店品牌必须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4. 数字化加剧
数字化是疫情以来提到的最多的词之一。事实上,早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就已经提到,在建立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文化产业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而酒旅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在疫情的催化下,酒旅行业的数字化比重不断增强,如何利用数字化进行服务升级已经成为酒店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后疫情时代之“机”
疫情对所有酒店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考验中,酒店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澎润酒店咨询及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罗冰清分享自己的经历,在成都出现小规模疫情反复现象当天,酒店的预定量减少40%,但是在随后的数据追踪中,酒店的预定量又迅速回到了原有水平。“酒店业在困难中成长,以后在应对危机或将有着更大的成长空间。”
我们注意到,在疫情之前,酒店业的发展和升级相对来说比较缓慢,而疫情带来的危机感倒逼酒店业开始寻求创新和突破。“实际上疫情可能给酒店业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百达屋创始人、董事长郑南雁举例称,国内一直无法推动休闲度假型消费的提升。但是疫情让休闲度假成为消费者的消费日常,消费者的升级也在促进中国酒店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
除此之外,社交型酒店、电竞酒店、音乐酒店、疗养酒店、艺术酒店等特色酒店的兴起也意味着酒店业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方向,其覆盖范围也会更加广阔。
2020年是个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从疫情初期的迷茫到危机前的自救;从上半年的大面积亏损到下半年的积极复苏;从“活下来”到“活得好”,酒店业用了一年的时间。
而伴随着2021年的临近,我们期待酒店业涌现更多新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