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出现的新现象让人目不暇接,不少新兴的酒管公司或集团,当明白“彻底轻资产”-——让投资方加盟“品牌”自主经营管理是扩大数量、得到利润最多的模式以后,酒管公司或集团都在互相模仿:只要搞个新品牌的旗舰店,参加一个行业的投资招商会,一大群投资者看着样板间和酒管公司和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会不断出现以下类似新闻:XX集团品牌开业数量30家、80家、200家…….., 签约数量60家、200家、500家。
至于加盟商的城市、地段、团队是否符合样板房的品质要求,似乎在签约时酒管公司和集团考虑的都不多。这类签约基本都是中低端品牌和档次,基本都是新增物业。
单体酒店有两类:
1)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管理;
2)同一个投资主体或集团,单独经营管理。
目前单体酒店在我国酒店总量大约占到70%左右的份额,还是绝大多数,和大集团旗下的连锁品牌酒店相比,因为缺少营销渠道和平台、因为缺少专业团队支持、因为缺少共享供应链的机会成本、……似乎显得孤单和无助。近年来资本驱动下的大集团品牌加盟热潮中,不少单体酒店有了找靠山、加盟品牌的动议,不少单体酒店前来咨询,希望得到建议和意见。
建议和意见是相对的,因为每个酒店个案不同。单体酒店的自我定位最重要。若是新开的、小型、中低端的酒店,在投资方找不到专业的有经验的经营管理者,可以考虑通过加盟品牌而得到成熟的营销渠道,并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从而融入行业圈。如果品牌方光提供品牌和系统标准而缺少专业支持的话,具体的日常的经营管理对于没有行业经验的投资方还是会困难多多,业绩不会如意,因为品牌和系统不是万能的,需要专业团队的营运和管理。
若是新开的、大型的、高端的酒店,在投资方找不到专业的有经验的经营管理者,采用加盟品牌的方法风险很大,新开的、大型的、高端的酒店需要一支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来营运,光有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品牌加盟模式品牌方一般是不提供管理营运团队的。
还有就是原有品牌老酒店,随着集团资本运作而挂上新买入的品牌,换牌后继续运营,这种方法在换牌老酒店的现实中,效果并不理想。
如上海有两家挺有影响的老酒店,一家有近80年的历史,在上海外滩地段,结果目前这家知名老酒店挂上了一个法国中端品牌,除了大堂装饰的较好,客房基本就是经济型标准;还有一家虹桥地区改革开放初国有自建的800间客房的大型四星级酒店,也换牌挂上了法国的中端品牌,不说换牌过程的客源损失,换牌后的效果业绩未必优于原来。
中高端的有特色的单体酒店,贴了牌加盟某个不如自身酒店历史和企业文化的所谓连锁,会把原来的特色抹去而变成标准化,而融入行业最不理想的同质化,反而失去竞争力。
目前国内在各地经营成功的不少都是高端单体酒店,它们并不孤单,因为有特色、因为服务优质、因为管理创新。单体酒店能否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成功的案例还是不少的,而且成为行业学习的标杆。
目前各家培训机构游学办班的酒店不少都是单体酒店,如广州的白天鹅、从化的碧水湾、萧山的雷迪森广场、山东的山东大厦、上海的璞丽、上海的素凯泰等等,不是都经营管理的很成功吗?成功的关键是企业文化和团队。行业还有一种针对单体酒店的第三方联盟:LHW(全球高端酒店营销渠道、宣传运作平台),白天鹅大酒店30多年前就加入其预订平台、上海的璞丽在10年前就加入预订平台、新开业的宝嘉利、阿纳迪酒店和新加坡的嘉佩乐也都加入该预订联盟。
还有一个小型精品酒店的全球第三方联盟平台:SLH,北京的怡亨、广州的南岭5号、杭州的玫瑰园等都是会员。这两个全球性的第三方联盟有个共同特点,不是酒店花钱就允许加盟,加盟必须符合条件,每年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审查,不符合标准的立即取消会员资格。
国内的模仿做法和以上两个国际第三方联盟有很多区别:国际第三方联盟平台只提供宣传渠道和销售预定渠道,不要求统一品牌和统一营运管理标准,但有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这样的联盟既为单体酒店提供了全球的平台,又让单体酒店保留各自的特色,同时严格审核质量标准。
有品质的单体酒店,不用从众,做好有特色的自己,提供给顾客有质量的管理和有温度的服务,寻找适合自己的第三方平台(不限于渠道营销,可以是供应商平台),完全可以在市场中赢得自己的存在和地位。其他国家有很多优质的享誉世界的单体酒店,应该可以给我国的单体酒店很好的楷模作用。2020年,文旅业的智力资本将引领潮流,单体酒店是最有条件进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