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旅游协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酒店业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酒店房间数量届时可能达610万间。而由于欧洲及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目前亚洲成为奢华酒店及度假村发展的热门地区。与此同时,不少外资酒店集团亚洲区的决策者更将中国视为重中之重。
一方面外资加速在中国酒店行业的投资,“攻势凶猛”。外资投资中国酒店业,有的是通过收购或入股中国本土酒店,有的则是通过扩大其在华的投资,增加门店。
另一方面,国产酒店集团也“守道有方”,以如家、华住和7天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抢滩大众经济市场,再通过不断扩张,获得规模优势,再依托下沉市场战略,利用本土化优势,力求抢占先机。
而在中高端酒店细分市场上,外资酒店在运营上具备一定历史优势,长期的品牌优势,科学完善经营管理理念,从经营销售策略到细化管理理念,外资酒店均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国际化销售体系已经完善并进一步深化,全球性的客户群初步建立。
全球八大酒店管理“巨擘”旗下的奢华酒店品牌已经遍布中国,屹立在各大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五星级酒店+超甲写字楼”正在成为高端城市综合体的“标配”,而依托周到的酒店服务提升物业价值,已然成为商业地产行业的“潜规则”。
上海科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上海汇金智选假日酒店(洲际旗下)业主许乃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入局酒店业即是自身主业拓展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在中国市场,中高端酒店远没有国外普遍。
“我五六年前到上海青浦去工作,就发现青浦缺乏中高端的酒店,除却五星级之后,再下来就是经济型酒店,集中在100元每天的消费客群,三四百块的中端客户可选择面相对少。”许乃强说道。
事实上中国酒店业现状的供大于求,极大程度体现在一、二线城市的高端酒店趋于饱和。随着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酒店业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中端酒店”更能契合市场需求。
中档酒店自然成为外资巨头们在华争抢的新目标。错失了过去经济型酒店快速增长时代的外资酒店巨头们正在通过各种合作形式试图在中档酒店市场跑马圈地。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进入门槛低的低端酒店,外资酒店品牌对中端酒店的知名度有支持作用。但中档酒店发展要注意选址和布局,避免走上经济型酒店的老路。
外资酒店集团在中国境内开疆拓土,也必然会与具备较强本土化优势的国产酒店品牌一争高低。
30年前,外资酒店品牌强势,几乎所有的高端星级酒店都是引进的外资品牌,如希尔顿、喜来登、洲际、万丽、丽思卡尔顿等国际酒店品牌占据了中国高端酒店大部分的市场。而对于中国本地酒店品牌,锦江之星、如家、汉庭等,大多由八九十年代兴起,集中于经济型酒店。
但是,随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中国高端酒店集团品牌开始涌现,中国的酒店管理理念以及模式也悄然成熟,甚至有些已经远远超过某些外资酒店品牌。
除了了解本土需求详情,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国产酒店集团在数字化支付和移动端客流转化上优势同样显著。在酒店形式上也持续创新,主题酒店,试水酒店“卖货”等新形式成为常态。
经过狂飙式的十年发展,不管是华住、如家还是铂涛,都已经积累下体量庞大的会员群体。通过会员体系和平台化运营的规模效应,以技术来为这些线下实体酒店赋能,从而实现高效运转,在中高端酒店具备先发优势。
中资中档酒店会员体系由“由下向上”发展。而外资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则多以品牌输出为主,利润来源主要为管理高星级酒店所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因此,其自身会员数量多由旗下高端酒店转化而来,向中档酒店的转移,为“由上向下”的发展过程。
两兵相接,对于中高端酒店江湖来说,攻、守自有战术。
一方面,中资酒店了解市场需求可以顺应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本土化需求,具备“东道主”优势,另一方面,酒店业的本质属性为服务业,外资中档品牌若可以保证高水准的产品与服务,那么在洗牌之中依旧可以存活,并愈发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