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档酒店似乎不光停留在“春天”时光,而是直接进入“热”带。时下的酒店人,如果坐下来不谈点中档酒店的话题,都显得有点“土”。与此同时,现在中档酒店市场似乎吸引了许多入局者,当中一部分更是“跨越性”般直接进入实操阶段。
本人同样认同中档酒店存在巨大的商业空间,但关键是,我们想好它的盈利模式了吗?
从广义来看,对于酒店而言,没有好的盈利,就没有能力支持好的服务,没有好的服务,客人自然没有好的享受,这是一个循环的命题。因此盈利才是一家好酒店的最关键因素,有了盈利才能形成一个有效循环,才能形成一个系统。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盈利之于酒店如此重要,它从何而来?我们从客户群和酒店的关系来看,客户群决定了酒店的盈利模式,而酒店的盈利模式决定了酒店该如何设计产品及服务,满足客户群需求。
下面我们将从目前中档酒店常见几种盈利模式入手,分析哪种才是真正的获“利”之道。
第一、物业增值模式
相比较而言,这种模式不太适合于中档酒店。一般而言,现在进入市场的中档酒店,基本以租赁物业为主,物业增值跟经营者几近无关。就算物业真的增值了,又会真的有谁会购买?现在一二线城市、地段较好的一幢楼,按时价一般至少都是几个亿,无论从资金成本或是投资收益,都与开发商、投资商的商业诉求不匹配,因此升值后物业出手几率并不高。
第二、核心产品盈利
对于一哄而上的中档酒店来讲,能否靠核心产品还是复制的商业模式盈利?但凡现在做中档酒店的,似乎都在画饼,搞一家中档酒店,再搞一个能唬住人的品牌,赚不赚到钱不要紧,最紧要的是依靠复制模式和产品,快速跑马圈地,实现上市这个终极目标。
依本人看来,用传统的高档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都难以经营中档酒店。毕竟酒店是个传统行业产品,强调的是良好体验,客人说到底是为体验买单。高星级酒店做减法和经济型酒店做加法,不是那么简单的算术题,不能用商业模式去简单复制,虽然这在经济型酒店是很成功的模式。但没有中档酒店应有的品质与产品,过于“经济”的中档酒店,能够让市场认可吗?本人也曾深入体验过部分挂着中档酒店牌子的酒店,房间脱不开经济型酒店的影子,但既然定位于中档,产品、服务、体验就得有一定的说头,不能太“经济”,否则就演变成“中档经济型酒店”,远非中档酒店应有之义。
第三、营造中档独特体验
如上文提及,酒店出售的是体验,而不是产品。说得通俗点,酒店不是卖菜的,不是仅仅卖床垫的,更不是光卖环境或卖服务的!那么酒店到底卖什么?如同星巴克卖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更多是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耐克也不只卖运动鞋,它所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运动精神,这是它成功的关键。酒店也一样,出售的是一种“感觉”体验,服务是把这种体验一以贯之的主线。没有这根主线,酒店就要开始“祼售”了,就像很多酒店搞价格战,不含早餐的促销一样,更多时候是人云亦云、欠缺长远考虑的想法。
按照这个逻辑往下走,中档酒店在强化自己的核心产品之外,必须要创造商旅生活的另一个空间,让客人在消费享受核心产品的高附加值服务同时,能享受另处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感觉。比方说客厅化的大堂,是个不错创意,也是中档酒店设计的一个趋势。位于上海人民路上的中星君亭酒店,把大堂设计成一个客厅和书房,客人进店后,可以在沙发休憩,享受免费现磨咖啡和书香时光。又如上海的雅悦酒店,融合独特的都市花园酒吧与早餐体验,让商旅体验如此不同。这就说明了中档酒店需要一种差异化的空间文化,一个客人休息与交流的第三场所,简单的复制难以做到这一点。
当地客户需求大小同样是中档酒店能否落地生根的根本因素之一。与传统的商业选址分析不同的是,在你决定要做中档酒店的城市或是区域空间里,首要分析要素就是:有多少客人需要这样的酒店?这与租金、物业、规模都无关,反倒与当地客人的需求密切相关,也就是与你未来酒店的利润源有关。往深一层想,能不能做中档酒店,不是资本与物业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本人曾碰到有位投资商,做了一家疑似中档的酒店,生意不错,就开始描绘“白图”,放言要做到多少家的规模,中档酒店如果用如此简易发展程序,估计也难逃传统酒店的宿命。
一言蔽之,中档酒店需要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并让客人为之买单。价值决定中档酒店的未来,仅靠产品的裸售的中档酒店走不了多远,更加谈不上“春色满堂”。
很简单,纵使一众入局者在中档酒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不能讲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各位观众为什么要来买你的账呢?